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区政协副主席许洪玲建议,在社区举办家长课堂,建立“家长教育指导工作室”,面向适龄儿童家长,聘请第三方或者有教育经验的志愿者作为老师,针对准备入小学的家长开展相关课程教育,颁发“合格父母”上岗证随学生档案入学。这一提案一经提出便迅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舆论热议,大部分民众认为父母有必要持证上岗,同时也认为具体实施具有一定难度。同时,浙江省教育厅7月2日在答复《关于在浙江省推广“父母持证上岗”的杭州上城经验的建议》时称,将在一些地方借鉴杭州市上城区“星级家长执照”做法,基于数字家长学校学习数据,对“父母持证上岗”进行了有效探索,省级层面也在做积极尝试。截至7月11日20时,网上可检索到相关信息13434条,主要分布以微博、客户端及微信平台为主,网民互动围绕“是否有持证必要”“如何持证”以及“持何种证”等内容展开热议。
一、主流舆论认为推进“父母持证上岗”有利于提升家庭教育质量
主流舆论认为,家庭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到全民族素质和社会进步程度,一对“合格”的父母是良好家庭教育的重要保证。推进“父母持证上岗”有利于提升家庭教育质量,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
新华网刊文《期待“父母持证上岗”成为一种常态》,文章指出,地方探索无疑值得肯定,但真正补上家庭教育这一课还要靠法治。更令人期待的则是家庭教育专项立法。据报道,今年1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法(草案)》正式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标志着家庭教育正式纳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法治化轨道。可以预见的是,“父母持证上岗”将成为一种常态。
澎湃新闻刊文《父母持证上岗来了?浙江将试行家长学习积分制》,文章指出,强化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建立常态化的指导机制,对于儿童健康成长非常关键,家庭环境和家长言行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掌握家庭教育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应是所有父母的必修课。
腾讯网刊文《“父母持证上岗”将在浙江全省推行,没“证”怎么当家长呢?》,文章指出,在相关考核落到实际操作层面时,相关部门需要适当考量家长的负担与压力,不能只是为了达到数据上有更好的效果,而一昧给家长增负,避免制度最终变成形式主义的累赘。归根结底,考证只是形式,提升家庭教育观念才是内核。
搜狐网刊文《两会提出:父母要“持证上岗”,你支持吗?》,文章指出,孩子的言行举止,清晰表达着“家庭文化”,“家庭文化”表达了这个家庭对世界、对生命的看法和规则,文化无声,它对孩子的塑造,潜移默化而强大有力。
中国经济网刊文《建议“父母持证上岗”有益处,但我依然反对》,文章指出,面向全社会树立好家庭、宣扬好家风、推广好家教,便能有效地帮助孩子。在家庭教育方面,权力没必要把手伸得太长。家庭教育不是搞应试教育的舞台,凡事都要“办证”的本本主义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部分网民认为考虑到父母的文化水平、素质修养以及地区差异等方面,落实到具体实施层面难度较高
网民普遍认为,社会阶层、知识水平、生活习惯、经济条件不同,很难定义“什么样的父母才是合格的”。没有人生来就是父母,曾经孩子终究也要成长为父母,现在的社会信息传播迅速,难的是不断学习和分辨是非的能力。与其设立“考证机制”,不如从教育环境、教育制度等硬件上改善,惠及更多的家庭;另外,普及儿童教育心理学等知识,让更多父母了解自己、了解子女,或许比“一刀切”的“考证制度”切实有效。
有舆论指出,“父母持证上岗”的提案,践行起来绝非易事,但其背后的良苦用心却值得我们关注。“父母持证上岗”并非指向“能不能当父母”,而更重要的是在表达提升父母家教素养、履行好监护责任的期盼。如果类似的提案和舆论能够引发更多的反思和探讨,集结社会各方的智慧与力量,让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惠及更多家庭,那必定是教育、民族和国家未来的一件幸事。
三、“父母持证上岗”持续引发舆论热议,建立和谐健康的亲子关系才是最终诉求
舆论的争议不仅体现大众对家庭教育日趋重视,同时折射出部分家庭在教育问题上所面临的矛盾。父母是否该“持证上岗”的讨论反映出家庭教育的复杂性,“如何做一名称职的父母”值得更多思考。舆论认为,合格证只是一种形式,一种强调家庭教育重要性的重要标识,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让父母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付诸行动,摒除形式主义,要充分认识到教育才是最终目的,在实践中掌握科学育儿之道并将其运用到和孩子的沟通相处中,当亲子关系得到实质性改变时,家庭教育才有意义,“合格父母证”才有价值。
研判认为,无论是“持证上岗”还是“因材施教”,良好家庭教育的基石永远是父母的陪伴。青少年成长教育问题历来是社会关注的舆论热点,近年来,关于家庭教育引发的一系列悲剧给我们敲响警钟,其背后映射的都是一幕幕畸形的家庭关系,培育良好的亲子关系绝非易事,鉴于不同父母的文化水平、素质修养等方面差异性较为复杂,所以无论“持证”与否,陪伴都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要义,期望天下父母能在科学掌握育儿之道的同时,尽量多给孩子一些陪伴与理解,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升陪伴质量,负起监护责任,知晓沟通技巧,建立和谐亲子关系,提升全民族素质和社会进步程度。
(作者:海南舆情研究中心舆情分析师 符小婕)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