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舆情回顾
11月6日晚,郑州市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中原区桐柏路街道平安街社区书记刘红英发言,讲述自己因防疫错过女儿成人礼,此事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截至目前,相关话题#郑州一社区书记称为防疫错过女儿生日#话题阅读量达2.6亿次。
11月7日,一则署名为“刘红英书记”的朋友圈截图在网络流传,疑似本人首次回应言论争议。网传刘红英所在社区的微信群聊天截图,因对其本人充斥溢美之词,再次引发网民热议。
11月8日,刘红英举喇叭喊话回应争议,表示自己并无过错,此前的发言稿已经过审核。同日,河南省网络辟谣平台官网就次生舆情辟谣,核查网传“刘红英为某医疗器械公司法人代表”系同名误导。截至目前,参与网暴、传播谣言的账号已被依法依规处理。
二、舆论观点
(一)疫情防控发布会应以干货为主 切莫乱打悲情牌
侠客岛发表评论文章认为,发布会是解决公众关切,凝心聚力、增信释疑的场合,而不是个人专访。在郑州防疫吃紧的关键时刻,民众需要的是防疫的有效信息,而非过度抒情和渲染悲情。
工人日报发表评论文章认为,疫情之下,如何做好信息发布、安抚人心、赢得公众认同、引发共情,对各地来说是一门必修课。公众需要的是满满的“干货”,是“定心丸”,是精准施策、公开透明和便捷高效。类似“表扬与自我表扬”,非但不能引发共情,反而可能翻车。
(二)督促有关部门补齐公众沟通短板 呼唤网民理性宽容
红星新闻评论文章认为,刘英红在发布会上的“煽情”表达能力欠缺,以及对社情民意缺乏体察的表现。但有话好好说,是公共表达的底线。不是叫骂才有力量,也不是声音高才有分量,如果不尊重事实,公共表达越积极就越可能带来混乱,也给受害者带来更大创伤。
极目新闻评论文章认为,缺乏共情的抗疫故事并不能打动人心。基层抗疫故事既要做得好也要讲得好,才能得到更多的理解。基层工作应多些及时响应、主动服务,少些误解。断章取义的发言录音和盲目扭曲的同名网暴不值得提倡,对一线的基层抗疫人员,民众不妨多些理解与支持。
(三)时机不当 内容不妥 疫情防控工作更牵动人心
民间舆论方面,网民主要观点:一是认为该抗疫故事讲述时机不当、场合不对,内容不妥,无法产生共情;
二是认为对比在疫情中艰难谋生的普通人,社区书记刘红英将缺席女儿成人礼当作悲情叙事,是心理上无法与人民群众共情的表现;
三是认为相比于过度煽情的抗疫故事,市民更关心的是郑州疫情防控工作中暴露出的系列问题是否得到妥善解决。此前,在11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河南郑州就因“以静默封城代替管控”等问题被两次点名。
三、舆情观察
诚如侠客岛所言,此次舆情事件暴露出有关部门在公众沟通、舆论宣传方面的短板。在舆情风险防控的前置阶段,有关部门未能深刻领悟新闻发布会的功能属性,事先未对新闻发言稿中潜藏的舆情风险进行研判和修改。在舆情发展阶段,有关部门及刘红英本人并未做到“统一口径”。缄默三口与姗姗来迟的舆情回应,致使有关部门丧失“第一定义者”的优势,将对事件的起因、经过、性质、影响等界定权拱手让人,给予舆论无限想象和制造谣言的空间。由于官方的此次舆情中失位,网络出现的错误解读造成不实信息蔓延。
分析认为,共情传播贯穿新闻舆论的始终,共情传播的量度失衡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尤为突出。因此社会治理部门应该在把握社会心态和公共诉求的前提下,在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的过程中调适共情的量度。激活共情传播内含的“减压阀”效应,以降低舆情发生的频率和风险。
前有呼和浩特市副局长李少莉,因在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疑似佩戴奢侈品引争议,后有郑州社区书记刘红英讲述防疫错过女儿成人礼引争议。近期,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出现的舆情事件表明,在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中,地方官员在通过新闻发布会、实地考察等与群众近距离接触的场景下,其仪容、穿着、配饰、言论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被放大。而奢侈品、成人礼这些与普通群众所产生的“距离感”的事物,就极易造成次生舆情的发生。
(作者:海南舆情研究院舆情分析师 张一弛)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