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南海网首页
首页 > 舆情观察
新海南舆情观察|同一酒店不同平台价差3倍 大数据杀熟何时休
来源:新海南客户端、海南舆情研究中心    作者:    2021-07-06 09:26

  一、同一酒店不同平台定价差3倍,大数据杀熟引热议。

  7月1日,俞先生以9559元一晚的价格在某平台预订了上海外滩W酒店客房,办理入住时发现宾客登记表上显示只需2980元一晚,他查询发现,不同平台同一酒店同一房型价格相差3倍,差价达6000多元,事件一经媒体报道,立即引发网民热议,大数据杀熟话题再次升温,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据媒体报道,俞先生想退房却遭酒店和平台“踢皮球”,酒店和平台的后续处理行为加剧舆情发酵。舆情发酵后,该平台回应表示,已协调合作商为用户补偿差价并获得用户谅解,该酒店则表示需要核实相关情况,但舆情并未平息。

  网民舆论方面,“大数据杀熟”“同物不同价”等成为舆论热词,而舆论矛头也指向多个互联网平台。主流舆论观点认为互联网平台不应滥用大数据杀熟,把用户当冤大头。

  媒体观点方面,新京报指出,同一酒店价格大不同,无论主要责任在谁,都不能让消费者当冤大头。

  市场星报指出,万变不离其宗,规范消费秩序,维护消费公平,将定价权的行使固定在合理有度的区间内,必要的监管干预不可或缺。

  开屏新闻指出,说到底,就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科技是把双刃剑,用得好是造福人类,用得不好就是祸害人间。

  

  二、大数据“杀熟”扰乱市场秩序,造成的集体焦虑不容忽视。

  近年来,越来越多消费者反映在多个平台遭遇“同物不同价”的情况。随着大数据杀熟的话题频繁出现,催生了网民的不安情绪,引发了网民的集体焦虑。

  网民的集体焦虑主要来源于对个人数据权利保护的无力感。一方面是对个人信息等数据安全方面的焦虑。平台要制定“同物不同价”,首先就要充分掌握个人信息、行为习惯等数据,再针对不同用户给出不同的价格和优惠,对于消费者而言,大数据杀熟的鉴别取证较复杂,如何维权更是摸不清头绪,这不禁让网民担忧,个人的隐私数据是否被完全监控?个人信息在大数据中是否相当于“裸奔”?在大数据时代,个人该如何保护自己的数据权利?

  另一方面则是对大数据杀熟蔓延互联网的焦虑。“大数据杀熟”是价格歧视新的表现形式,带有垄断色彩,而多平台都曾被消费者指出有大数据杀熟的嫌疑,更是反映了互联网大数据产业背后的信息不对称与不透明的问题。大数据杀熟是否为业内普遍现象、平台是否存在数据垄断等话题备受舆论关注,更是引发了网民对大数据杀熟会不会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的忧虑。

  然而面对大数据杀熟一事,多个网络平台均否认存在大数据杀熟一行为,但其真实性往往受到网民的质疑,双方各执一词,导致大数据杀熟话题热度居高不下,受到网民的高度重视,极易引发网络舆论热议,集体焦虑不仅没有消减,反而与日俱增。

  此外,在高度重视经济内循环的当下,大数据杀熟对市场秩序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与破坏,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隐私权等,消耗消费者的信任,将会给内循环添堵,亟须对平台严加管理,加以规范。

  

  三、“大数据杀熟”亟须规范,有关部门向“大数据杀熟”亮剑,新规舆论期待值较高。

  自大数据杀熟走入公众视野起,大数据杀熟能否被规范一直是舆论的焦点,社会舆论倒逼有关部门持续加强对大数据杀熟的监管。

  要想制止大数据杀熟,不仅要靠企业自律,更要依靠监管部门的加强监管以及监管技术的支持,但大数据杀熟的隐蔽性、多样性等特点,使得相关部门的界定和监管面临着诸多挑战。值得肯定的是,监管部门一直保持强监管态势,多次出手加以整顿,体现了整治的决心,受到网民的一致支持和拥护。

  7月2日,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其中规定,大数据杀熟行为,最高可罚上一年度销售额5‰,有专家认为,这有利于对所有经营主体“大数据杀熟”违法行为开展执法,补缺了反垄断执法中适用条件过高的问题。有关部门的监管行为及新规定的出台获得了舆论好评,而严加监管、巨额罚款能否刹住大数据杀熟之风更是备受舆论期待。

  大数据杀熟的经营模式违背了诚信原则,持续消耗消费者的信任,侵害消费者的权益,这种经营模式无法长久,明码标价才是商业的基本操守和普遍共识,还望平台方严肃对待及反思,合理利用大数据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也期待有关部门严加监管,避免再出现价差几倍的情况,让大数据不再杀熟!

  

  (作者:海南舆情研究中心舆情分析师 尹思源)

  • 卿志军

  • 徐景阳

  • 毕研韬

  • 鞠斐

  • 云大新

关于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