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网红抽脂感染死亡,医美悲剧再现,舆论一片哗然。
5月2日,网红小冉到杭州华颜医疗美容医院做吸脂填充手术,术后因全身感染造成多器官衰竭,7月13日抢救无效死亡。7月14日,网红小冉的好友在微博发表长文爆料后,引起社会舆论广泛关注。7月15日,涉事医院回应正在消防演练,已暂停接诊。据媒体报道,该医院线上信息均已注销,涉事医院的应对举措加剧了负面舆情的传播和扩散。同日,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称该事件为医疗事故,涉事医院负全责,并责令其停业整改。
舆情监测显示,相关信息热度在7月15日迅速升高至顶峰,多个话题持续占据微博热搜榜,阅读量破亿,其中微博话题#网红小冉抽脂感染去世#阅读量高达7.9亿。
此事件的发生再次引发网友对“医美乱象”的热议,舆论焦点除了聚集在事故来龙去脉、涉事医院责任认定等问题外,该事件应该反思什么、背后的抽脂生意产业链、容貌身材焦虑等话题也具有较高的关注度和讨论度,不少主流媒体和专家从医美行业监管、审美意识等方面发表观点。
其中,央广网刊发评论提到,当前一些不健康的审美意识,全社会应当给予正确引导,更重要的是,相关部门需加大执法力度,该让“野蛮生长”的医美行业熄熄火了,这种以生命为代价的医美乱象当休矣!
新京报指出,以全方位、全过程监管,给“黑医美”戴上紧箍,避免更多整形悲剧。
新海南评论指出,杜绝医美行业乱象,不仅需要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而且有必要将医美机构的“黑历史”公之于众。
北京慕公律师事务所主任刘昌松表示,医美行业存在大量的“医托”现象,导致该行业不正当竞争非常严重,从而弱化了医师责任心,还有一些医院科室存在外包现象,使得一些没有资质的人员混进了医美队伍等等,亟待加强监管。
二、医美行业贩卖容貌焦虑,容貌焦虑成为“时代病”。
近年来,“颜值即正义”等说法屡见不鲜,容貌焦虑一词更是频繁掀起了审美观的舆论争议。
而医美行业盛行的背后,也反映了容貌焦虑正在逐渐成为“时代病”。一方面是医美行业积极通过互联网社交平台鼓吹颜值正义,营造着容貌身材焦虑的气氛;而另一方面则是“精灵耳”“A4腰”等审美相继引发舆论关注,风靡各大社交平台,现实与虚拟之间的差距对比不断加剧容貌焦虑。
容貌焦虑一方面会扭曲社会审美价值观,导致医美行业畸形发展;另一方面则会加剧社会负面情绪,丑、自卑、抑郁等成为负面高频词,加剧民众对于容貌身材的心理困扰。容貌焦虑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消除容貌焦虑应引起足够重视。
此外,医美乱象掀起的审美观争议推动了社会舆论走向容貌焦虑的反思,舆论呼吁调整被扭曲的审美观。千篇一律的美是一种审美误区,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美,活出自己才是最健康的审美,我们应该倡导健康的审美观念,积极打破容貌焦虑怪圈。
三、医美行业乱象不止,舆论风险点多元,舆情危机难消。
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水平提高,对美的追求渐趋强烈,医美行业迅猛发展,医美热有愈演愈烈之势。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医美事故频频发生,医美行业成负面舆情高发地,舆论风险点呈现多元化趋势。
黑医美野蛮生长,安全问题引担忧。随着医美市场的不断扩大,大量黑医美机构充斥在医美市场中,黑机构、黑医生、黑针剂等现象比比皆是,据媒体报道,2020年我国有超8万家“黑医美”,非法从业者逾10万人,数量之庞大令人震惊。而面对众多的医美机构,普通消费者对医美机构合格资质却难以鉴别,医美安全难以保障。同时,医美广告多涉嫌虚假宣传,还形成了专业话术哄骗、虚假种草贴等营销产业链,令消费者对于医美广告真假难辨,使得医美安全问题的舆论担忧与日俱增。
医美事故多发,消费者维权困难引舆论共鸣。从演员高溜整容失败到网红小冉抽脂感染去世,医美消费者遭毁容甚至死亡的事故频频发生,且主要高发于黑医美机构。而事故的多发程度,一方面导致了医美行业负面舆情的高发,另一方面则因负面舆情持续累加导致行业舆情风险大幅上升。同时,虽然医美消费纠纷层出不穷,但因为医美损害结果标准不明晰、诊疗过错行为难认定、消费者举证难等问题让消费者维权依旧艰难,从而导致医美乱象和维权难题易引发舆论共鸣,激起舆论愤怒情绪。此外,当医美事故涉及明星、网红等高流量群体时,名人效应会使得舆情有“爆燃”风险。
医美机构舆情应对能力不足,易加剧舆情烈度。对于重大舆情事件的处置,除了要重视舆情的发展态势外,更要了解正面回应胜过逃避问题。在该事件引发舆论热议后,该涉事机构回应正在消防演练,并注销线上信息,并未正面进行回应,不免给网民留下逃避责任的负面印象,加剧舆情发酵的烈度。
医美行业强监管受舆论高度期待,监管部门舆论压力不断增大。从行业监管现状来看,医美乱象在某种程度上暴露出行业监管方面仍存漏洞,并且医美事故多呈现先媒体曝光后监管介入的态势,也反映日常监管措施相对滞后,易给民众留下监管不主动、慢半拍的刻板印象。显然,执法力度与乱象程度呈此消彼长的反相关关系,医美事故越频发,舆论对于强监管的期待值越高,强大的舆论压力倒逼监管部门加强行业监管力度。
综合来看,医美行业的安全、监管、维权等舆论风险点目前仍然存在,使得医美行业舆情危机难消,成为舆情高敏领域,易衍生一系列的舆论话题,容易成为舆论爆点。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医美行业乱象频发的背后,除了要反思扭曲、单一的审美观,更要反思行业监管措施的欠缺。有关部门还需尽快完善医美行业的相关监管制度,加强监管力度,实施超前监管,消除监管盲区,大力整治医美行业乱象,熄灭医美乱象之烈火!
(作者:海南舆情研究中心舆情分析师 尹思源)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